南海在线日讯(记者 肖梦凡 通讯员 王晓根)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人们所熟知的石油和天然气,但是要在深海里开采这些资源,除了海底油井、水下生产设备和海洋平台之外,各种海洋油气管道也必不可少。成长于南海新区、已满5岁的威海纳川管材有限公司,致力于海洋柔性管的研制与应用,它用国际领先的技术,耕耘深海,逐梦中国。
在纳川管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圈黑色的柔性管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当把它置入深海中时,最大适用水深可达3000米,最高长期适用温度达180℃,能轻松实现海洋立管、海底管线、跨接管、连续油管等油气开采行业的全领域应用。与传统的碳钢管相比,这种柔性管重量轻、抵抗腐蚀能力强、易于安装,综合成本要低40%左右。
“碳钢管是23米一节的,需要现场来安装施工。我们的管材是大盘盘卷,一卷能够达到上千米,因此能大幅度降低施工费用。非金属管材具有抗腐蚀和抗老化性能、重量轻等优点,能大大地降低浮式平台的成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威海纳川管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时晨介绍说。
走向深海,实现海洋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只有荷兰的Airborne、英国的Magma和纳川管材三家企业拥有研发和生产全领域柔性管的先进的技术。这一项目还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实现了我国深海油气开采多用途柔性管的自主化生产。
“针对海洋管,我们设计指标最大水深是3000米,适用温度最高是180℃,Airborne和Magma是2000米,我们管材最大口径是12英寸,目前Airborne是7.5英寸,和Airborne、Magma相比,我们这三个指标都是领先的。”时晨说。
这样高科技的产品,它的研发,国外用了近10年,而纳川管材只用了5年时间,制胜的法宝就在于人才。在纳川管材,核心成员都是世界权威海工专家,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在美国休斯敦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强力加盟。依靠强大的开发团队,纳川管材共申请专利15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授权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已经与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和中国陕西、新疆等国内外公司进行洽谈对接,着力打造中国海洋装备第一品牌。
“目前,在陆地油田,90%以上都是碳钢管,10%可能是用的非金属管材。每年会有大量的旧管道更换以及新的管道安装,陆地油田市场加上海洋石油的市场,石油管道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在未来三五年内,我们将做成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时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