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排,下面我向大会报告今年上半年钢协开展的重点工作情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3年上半年行业重点工作回顾》已发给大家,我就部分重点工作进行汇报。
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严峻,钢铁行业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遭遇了近几年最困难的一个上半年。面对挑战,在钢协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单位,按照年初理事会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扎实推动行业平稳运行,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开展。
上半年,钢铁市场需求没有到达预期,供给弹性释放过大,供大于求矛盾较为突出。钢协重视钢铁供给端变化,及时跟踪房地产、机械等9大下业运作情况,重点突出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增用钢领域的有关信息,定期发布行业月度分析报告,呼吁行业面对下行压力坚持“三定三不要”。4月下旬,组织召开钢铁企业季度运行分析会、季度新闻发布会,协会领导、行业专家通过会议、媒体、报告等载体,多渠道及时、密集发布相关信息,引导会员企业动态调整产能释放强度和节奏,得到会员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同时,地方钢铁协会因地制宜、积极行动、发挥作用,陕晋甘川等地区的行业组织针对市场供需失衡,加强自律、主动作为,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产能释放,缓解了区域供需矛盾,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部分地区和企业结合实际,尊重市场规律,响应协会号召,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许多有益尝试,5月全行业粗钢产量同比、环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促进了钢厂仓库存储基本回归正常水平,对6月、7月钢材市场价格止跌企稳小幅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何解决供大于求的矛盾,在2022年7月行业供需失衡初见端倪的第一时间,钢协在关于钢铁市场形势六点基本判断的第一个判断就指出,“问题出在钢铁终端消费需求侧,现实解决方案在钢铁供给侧”,需求端我们决定不了,供给端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一分作为就有一分收获。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有意识地依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控产能释放强度,为维护行业大盘发挥了作用。随着下半年国家消费端、供给端的有关政策出台,这部分企业有望通过下半年产量补缺释放,实现更好效益。
根据2023年初会长办公会决定,钢协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冶金经研中心及9家钢铁企业对已上市的铁矿石螺纹钢等9个期货品种做多元化的分析,形成《期货对钢铁行业运行影响的评估报告》,提出逐步优化已有期货品种制度、审慎推进相关新品种上市、取消夜盘交易、加强期现货跨部门联合监管、钢铁企业加强相关体系建设等建议。今天上午报告已通过常务理事会审议,下一步将征求多方意见,并形成专报报送国家相关部门。
钢协将继续加强国内、国际市场监测,推进行业自律,呼吁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把握生产节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应对即将进入过渡期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政府、协会、企业一同努力、积极应对,加强对企业碳核算、碳申报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中国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引领世界钢铁的绿色革命、浩大工程。钢铁企业作为工程责任主体,推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全流程、全环节、全方位超低排放改造,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载入史册的贡献。
钢协作为中间一环,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全力、高效、及时做好审核、公示工作。2023年,钢协组织行业环保专家493人次,对公示监测报告进行形式审查;组织86人次对公示企业现场调研;编制《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总报告》《超低排放改造有组织评估监测分报告》《超低排放改造无组织评估监测分报告》《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运输评估监测分报告》四份报告模板,降低企业编制压力,减少评估工作量,提高评审工作效率;建立对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实施考核记分管理制度,打分结果定期向评估监测机构反馈,制度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评审周期明显缩短,报送材料质量有所提高,回退率明显下降。建议各申报企业作为甲方,规范对第三方的严格要求,促使第三方高质量形成报告,提高审核、公示效率。
2023年1-7月,新接受申请监测公示56项,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51项;新接受申请监测公示的企业42家,与2022年全年的43家已基本持平;已经公示的企业38家,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35家;已公示的产能1.41亿吨,略低于2022年全年的1.54亿吨;2022年公示企业的规模为440万吨/家,2023年为371万吨/家。数据显示,超低排放公示正逐步由大企业为主向全行业延伸。积极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改造投资及运行费用调研评估工作,已形成超低排放备选技术193项,今年下半年将进一步遴选并发布。经初步统计,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为422元/吨,不同区域、不同工艺流程、新老企业等投资差异明显。同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管理升级,运维费用呈下降趋势。
钢协积极反映一些地区不科学的“超超低”排放要求,取得明显效果。生态环境部明确表态不支持“超超低”排放,浙江、江苏等省市已做出积极调整,辽宁等省份已暂缓相关政策出台,部分省份由强制调整为协商,其他省份也没有进一步提高超低排放标准,江苏等省份还从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出发,拟对超低排放A类企业返还征收的差别电价。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在配合做好超低排放改造公示的同时,制定企业超低排放对标体系,促进行业降低超低排放运维费用;组织高炉精脱硫等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形成稳定可靠源头治理新技术;形成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目录,减少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投入成本。
极致能效是行业现阶段降碳的主要路径,钢协将“极致能效工程”定位为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得到企业积极响应,在全行业迅速形成共识,众多钢铁企业将极致能效作为企业重要的工作之一。首钢股份、南京钢铁、晋南钢铁等企业成立了极致能效创建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均由企业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组员涵盖公司能源部、规划部、生产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并编制发布企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计划,详细部署极致能效工程未来三年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能效项目清单。建龙集团、中信泰富、新兴铸管等企业积极申报成为第二批示范培育企业。
2023年以来,钢协以“三清单两标准一数据系统”以及“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为主线,开发并发布能效对标数据填报系统;在已发布技术清单的基础上,梳理汇总能效提升技术合作伙伴能力清单,第一批初步遴选49家企业、88项技术,对应200余个实施案例纳入能力清单,并启动技术对接。6月30日,在马钢成功举办副产煤气高效利用技术首场对接会,第二场电炉节能技术对接会将于8月5日在京召开。同时,钢协正组织行业力量起草“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验收办法,力争年内实施试点验收;多次向部委如实报告行业能效达标杆的实际困难,在刚刚发布的《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文件中,钢铁行业炼焦、高炉、转炉、电弧炉四个重点工序能效标杆值、基准值均没有上调。
钢协将于8月完成第二批极致能效申报工作,现在看大企业、领先企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部分已经付诸节能改造实际行动,但广大中小企业还在观望,也有少数企业还在把重心放在“数据达标杆”上。在这里呼吁各家钢铁企业,在本次极致能效数据填报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填报数据,保证数据真实可对标,这是此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政府采信的基础。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对我国形成潜在壁垒。多家企业反映,越来越多的下游用户要求钢铁企业提交EPD或碳足迹报告。我国EPD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钢铁行业EPD平台对外披露产品的环境绩效,并与国际互认,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
在宝武和欧冶云商的支持下,去年钢铁行业EPD平台应运而生、正式上线。作为中国工业领域的第一个EPD平台,截至2023年7月19日,中国宝武、首钢、沙钢、包钢、酒钢、万泰特钢等10家企业已发布36份EPD报告,鞍钢、河钢、中信泰富、山东钢铁、河南钢铁、新天钢、建龙、盐城联鑫等30余家钢铁企业已正式提交或正在提交相关报告,将于2023年正式发布。EPD报告已累计下载2万余份,平台注册用户达2380个,其中包括东方航空、一汽、上汽大众、舍弗勒、斯凯孚、三菱、沃尔沃、海尔、中国建筑等近2000家世界知名下游用户及机构。
为应对国际贸易、推动国际采信互认,平台已完成中英文网站建设,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英文电子标签;推进与建筑、汽车、家电、电力、船舶等行业LCA碳足迹方法学研究、平台合作建设和互认工作;推进与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奥地利及爱尔兰等国家EPD平台的沟通交流与相互采信。钢协还启动了与欧盟、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的交流工作。
目前,国际上绿钢、低碳钢、零碳钢、近零碳钢等概念层出不穷,标准碎片化、多元化、混乱无序,相关钢铁企业疲于应付。为掌握中国钢铁绿色贸易主动权,参考国际标准,建立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已刻不容缓。为此,根据企业诉求,钢协在中国宝武LCA团队支持下,启动了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研制,目前已初步完成参数设计、碳排放预测模型开发、基础数据库建设,并已形成DEMO版,有望在今年底形成标准初稿,力争在明年6月前形成标准建议稿。
无论是EPD平台还是低碳排放钢,其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广大钢铁企业的参与和使用,这对打造中国钢铁国际绿色贸易话语权、维护中国钢铁公平贸易地位至关重要。希望广大会员企业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事,积极参与中国钢铁EPD报告发布,支持EPD平台建设。我相信,这对企业建立碳数据管理、碳人才培养、提高碳数据治理水平也会大有裨益。也希望行业头部企业和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排放钢标准的制定,一起努力,推动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尽早横空出世。
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西鞍山铁矿正式开工建设为标志,“基石计划”取得明显进展。
2023年召开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发建设现场会和“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座谈会,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等形成了持续提升铁矿资源保障能力的强大合力,其中西鞍山铁矿相关审批手续办理时间缩短了29个月;钢协定期调研梳理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审批建设情况,动态调整铁矿项目清单和分类,为国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完成“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情况报告,调研分析国内部分在产铁矿山受制无法正常生产的原因,提出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坚持推进“基石计划”实施,坚决杜绝“一人得病大家住院”的简单执法等“一刀切”现象,保障在产铁矿资源生产。
下一步,钢协将继续积极努力配合有关部委,注重经济性、生态性和安全性三维目标动态平衡,研究和筹划“基石计划”2.0升级版,重点由资源总量转向资源品种,研究与钢铁生产低碳流程变革相匹配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三方现场会商机制,加快推进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梳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推进清单动态调整,及时反映企业有关诉求,扎实推进“基石计划”取得新进展。
钢协原料工作委员会增设废钢工作组,加大废钢资源监测和研究;针对废钢开票难、进口难、统计难等问题,多次向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钢协质标委针对《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过于严苛、废钢进口量持续低位,提出《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立项,已通过评审并公示,待国家批复正式下达后按照流程开展征求意见、审定和报批工作。
提高废钢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电炉短流程炼钢问题研究。钢协组织行业力量,实地走访河钢石钢、徐州金虹等50多家电炉企业,并与主要电炉设备制造厂进行调研交流,全面评估分析我国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发展趋势和方向,形成《我国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电炉短流程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剖析了电炉工艺装备水平、绿色减碳潜力、电炉流程竞争力、原料能源供需预测等情况,描绘了有序推进电炉短流程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路线图,提出了优化电炉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空间和推进机制等政策建议。报告指出,发展短流程炼钢是中国钢铁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钢铁行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高炉-转炉和电炉在上下半场的角色和降碳贡献不同。上半场,碳排放总量降低重点要依靠长流程;下半场,废钢资源丰富、绿色能源充裕、电炉技术进步,短流程电炉炼钢将发挥重要作用。钢协将继续针对废钢资源供给、电力供应及电价、废钢有害残存元素、高品质电炉钢冶炼核心技术、装备制造国产化等5方面突出问题,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配合国家有关方面有序引导废钢资源循环再利用,促进电炉短流程炼钢持续健康发展。
低碳技术的进步决定未来世界钢铁的竞争态势。目前,发达国家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国家政策直接支持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的研发技术。近期美国出台的《通胀消减法案》、欧盟的《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日本的《2050年碳中和绿色成长战略》以及韩国的《绿色新政》等,无一例外,均明确提出通过政府、银行和基金等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低碳技术进步,促进绿色转型,其中钢铁是各国重点支持领域。
我国“双碳”政策密集出台,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其中工业领域低碳技术进步支持计划的顶层设计尚未出台,处于世界低碳竞争前沿的中国钢铁低碳技术开发已全面启动,河钢、宝武的氢基竖炉示范项目,鞍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项目等至少18家企业53个低碳技术研发项目已启动,但相应政策支持的顶层设计尚不成体系,一些产能、能耗指标给先行企业带来堵点。为此,钢协组织行业专家提出了包括氢冶金、近终型、大容积电炉、CCUS等“世界前沿八大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就重点项目、共性技术组织模式和支持政策需求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并多次向发改委、工信部等进行汇报。在发改委、工信部的支持下,产能、能耗支持以及产能延迟置换等支持计划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发改委对部分氢基竖炉等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下一步,钢协将细化支持方案,形成涵盖资金支持、低碳共性技术研发、绿色转型退出补偿、低碳排放钢标准和促进使用等内容的我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揽子”计划,将行业专业化的政策建议力争转变为政府的顶层设计,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推动行业积极落实宝武、鞍钢、首钢、河钢、沙钢、中信特钢等十个单位研究院院长共同发布的《中国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共识》。《共识》发布后,目前有66项工作在同步开展,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聚焦钢铁材料升级,突破关键材料供应瓶颈,创建数字化钢铁。钢协推荐宝武、首钢、中国钢研、青拓等12个项目获得国家财政“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战略专项资金支持。鞍钢研究院利用数字化材料研发平台,通过材料集成计算和高通量实验室助力高强高韧吉帕级海工钢的高效开发,迅速实现替代进口;中信泰富特钢第四代核电压力容器特种焊丝用不锈钢突破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解决国内重大装备多年的“卡脖子”难题。依托钢协牵头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联盟,遴选128项智能制造优秀案例,发布《2022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及两化融合评估报告》,编制《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已由工信部公示征求意见。首钢推进工业互联网、5G、北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钢铁制造全流程深度融合,形成了包含智慧生产、质量管控、设备运维、无人库区、安环消防多业务集成的平台管控架构,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整体运行成本显著降低。在“绿色发展,绘就碧水蓝天”方面,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全流程极致能效,氢基竖炉,流化床氢冶金以及沙钢超薄带连铸连轧等低碳技术取得积极进展,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推动余热余气自发电率集成创新、积极应用钢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在协同创新,倡导产业链、“产学研用”生态圈合作方面,北科大与建龙集团共建“绿色钢铁智能冶金创新中心”,针对建龙各钢铁子公司的创新需求,以张榜、揭榜方式开展订单式科研项目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受国家能源局委托,钢协组织东北大学、中国钢研、酒钢、宝武清能、中钢热能院开展“新型能源体系下,消费侧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提出氢能替代、绿色能源替代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及政策需求。电力与钢铁是互为上下游的重要合作伙伴,今年上半年,钢协组织鞍钢、中国钢研、浙江久立等核电用钢生产企业与中广核对接交流,就核电用耐蚀钢筋攻关达成初步意向,目前正在联合中国电力联合会,策划组织钢铁-核电行业上下游对接会,构建上下游产业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核电领域材料升级。
今年下半年,由钢协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单位鞍钢集团牵头,将继续组织召开研究院长会议,交流“上海共识”推进经验,重点跟踪世界钢铁生产技术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一是在河钢集团支持下,成功举办“河钢杯”第十届行业大赛。来自全国62家钢企的400多名选手、教练、领队参加大赛。据统计,本届大赛参赛企业通过举办选拔赛,带动全行业2万余名技能人才岗位练兵、岗位比武,通过比赛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河钢杯”大赛成为钢铁职工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职工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实现了“一届更比一届好”的办赛宗旨。
二是持续推动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在中国宝武、鞍钢集团等13家会长、副会长单位的支持下,工程真正开始启动了160余种冶金专业高等和职业教育教材的新编、修订、再版以及配套数字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同步开展第二批入选教材书目的遴选工作。
三是紧抓行业关切,服务企业需求,高质量提供行业教育培训服务。今年组织举办了绿色低碳、科研技术、智能制造、管理提升等各类培训班11期,通过线上线余人次,得到行业积极做出响应和好评。
2023年上半年,钢协还在产能治理新机制、标准化建设、信息统计、对标挖潜、国际合作、行业宣传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上述工作得到了发改委、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以及政府机关各部门的指导,既有钢协系统人员的付出,也有会长单位派驻人员以及各工作委员会派驻人员的努力,离不开谭成旭会长和鞍钢集团的指导和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会员单位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谢会员单位和各方力量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帮助,真诚欢迎各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