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展示,一段火车进站的视频映入记者眼帘:“你可别小瞧这两节不起眼的钢轨,里面可藏着实现我国铁路提速的一个‘秘密’。”
作为钢铁材料领域著名专家,张福成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是一个与中国高铁事业紧密相联的奋斗者。在疾驰的“复兴号”上,张福成打开了“话匣子”。
从慢吞吞的绿皮车跨越到贴地飞行的高铁,曾经有一项涉及材料工程的技术难题摆在国人眼前:整个铁路轨道就两种部件,高碳钢钢轨和高锰钢辙叉。列车经过钢轨和辙叉之间的缝隙时会产生跳动,速度越高,越不稳定。因此,铁路要提速,就要把钢轨和辙叉无缝焊接在一起。当时,只有两个国家拥有这项焊接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对我国严密封锁,得知中国铁路想要提速,就开出了高价:入门费1000万美元,每焊一个辙叉,还要提一份钱。
“要冲破技术制约,牢牢把核心技术抓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经过反复试验,张福成和他的团队硬生生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方法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张福成和记者说,由于材质不同,高碳钢焊接要求缓冷,高锰钢焊接却要求快冷。要把它们焊接在一起,就好像让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做好朋友,很难实现。但如果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做中间人呢?沿着这个思路,张福成发明了一种梯度过渡焊接材料,完美解决了焊接领域的这一世界技术难题。
在张福成看来,国家的发展如同这列开在春天里的“复兴号”列车,想要行稳致远,需要科研人员铺稳铺好这一条条铁轨。2020年,由他主持完成的《铁路轨道用高锰钢抗超高应力疲劳和磨损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项创新成果也为延长铁路轨道常规使用的寿命解决了技术难题。
车窗外,老树冒出新芽,若隐若现的绵延群山,在视线中飞奔而来,又转瞬即逝。
“参加两会,就像奔赴一场迎接科学技术创新又一个春天的盛会。”张福成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从国家到省级层面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学技术创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国家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最新好消息带回来。同时,围绕碳中和背景下推动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积极建言献策。
谈话间,不知不觉,列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张福成下车后拿出手机,在站台上拍下了一张高铁轨道的照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瞄准国际顶配水平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为铺好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轨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