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钢铁行业减碳迫在眉睫 需打破行业壁垒 构建低碳、零碳生态圈——2023中国双碳钢铁年度发展报告|聚焦2023华夏兰格双碳论坛

2023-12-05 耐磨叶片

  2023年是双碳钢铁目标已经明确的第二个年头,碳达峰、碳中和慢慢的变成了今年

  2022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提出深入推动绿色低碳,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2022年8月,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钢铁低碳技术路线图,随后众多钢铁企业纷纷发布双碳愿景,均提出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

  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10月全球粗钢产量为1.5亿吨,同比增加0.6%。而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中国粗钢产量7909万吨,同比下降1.8%;我们国家粗钢产量一直占到全球一半以上,钢铁产业碳排放占全球钢铁产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是全球钢铁行业最大的碳排放源,从行业门类来看,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碳排放量位居制造业31个门类首位。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是全球的首个“碳关税”,已于今年的10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新规,CBAM在初期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和氢6个行业相关这类的产品。欧盟进口商现在开始必须报告相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26年1月1日起,进口商必须购买排放证书,其价格基于在欧盟境内生产这些商品时所需支付的碳价来制定,此规定在2034年之前将全方面实施。事实上,欧盟长期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这些外部政策也导致中国和欧盟的钢材贸易逐渐萎缩。我国一直是全球粗钢第一出口大国,2023年1—10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7473.2万吨,同比增长34.8%。但今年1—9月份,中国对欧盟出口钢材285万吨,却同比下降7.3%,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下降至4.3%。尽管中国向欧盟出口钢材占比较小,短期影响不大,但长久来看,碳关税的实施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会慢慢的大。

  目前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钢铁低碳技术路线图,将实施“双碳”工程按照时间节点分为四个阶段,即在2030年前,积极地推进稳步实现碳达峰;2030—2040年,创新驱动实现深度脱碳;2040—2050年,实现重大突破冲刺极限降碳;2050—2060年,融合发展助力碳中和。不过多家钢铁企业均提出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

  目前来看,钢铁行业一直执行着产能产量双控的政策,加上需求低迷,出口微利等因素,粗钢产量逐渐回落,这使得压减产量成为短期内行业减碳效果最显著的措施。不过,粗钢的产能减少毕竟是有限的,这也使得当减产达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平衡,该措施带来的降碳效果也将到底,而钢铁企业就需要从钢铁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入手来解决后续的降碳目标,这对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将会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主要以高炉-转炉为主要冶炼技术,所以减少粗钢产量,则可以直接减少碳排放;依照国家政策要求,中国钢铁工业控制产能过剩的目标是在2030年将粗钢产量下降至8亿吨,在2060年将粗钢产量进一步下降至6亿吨。事实上,粗钢累计产量自2021年10月以来持续性同比下降,控产减产势必将直接快速地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

  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在余热余能利用、绿色化运输、绿色工厂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不断的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碳减排。

  三、提升钢铁冶炼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冶金或零碳冶金,整体呈现出从高炉到电炉,从焦炭到氢气的升级趋势

  从能源结构上看,国内钢铁冶炼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占钢铁总能耗85%左右,碳减排要求钢铁行业转变能源结构,推动革命性工艺的研发和推广。

  从炼钢工艺流程上看,首先是推动绿氢能源利用,当前钢铁冶炼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未来,由传统高炉“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颠覆性转变,将是钢铁企业完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同时氢冶金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行业的发展,加速氢能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建设;其次是绿电高效利用,目前钢铁企业主要做了风光水核热等零碳电源、峰谷储能和智能电网等尝试;此外,绿料洁净应用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是钢企在炼钢流程上减碳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使用低碳原料比如废钢资源的利用,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废钢铁资源产量总量为25978万吨(其中社会废钢资源量在23972万吨,钢厂自产废钢2006万吨)。废钢资源的绿色化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对解决我国面临的“双碳”和铁矿资源匮乏问题意义重大。也有一些钢铁企业在生物质能利用和CO2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实践。

  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钢铁市场仍整体低迷之际,碳减排无疑又将给钢铁公司能够带来诸多压力,首先是产能置换的成本相比来说较高;其次是废钢资源的利用以及氢冶金的技术还不够完善,而且氢能的制造、储备以及运输技术也不够完善;今年整个行业都在思索的问题则是如果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的平衡,让减排贡献最大的主体受益,钢铁行业、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在技术革新上发展迅猛的新能源行业应该跨行业协同、跨产业协同。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粗钢产量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之一。光伏行业装机连续八年世界第一,是中国参与全球能源产业和绿色经济竞争合作的最重要力量,而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则是利益共同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钢铁行业应打破行业壁垒,拥抱产业,并充分借力金融行业,共同构建氢能产业链和钢铁行业在内的产业生态圈。

  时代已经改变,大变局之下,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显得很重要。对于面临着碳减排的每一家公司以及每一位从业者而言,如何在巨变之时不但可以从容应对,还可以抢得先机,正是当下最急迫的问题。

  2023年的关键词应该是“共建共享共生共荣”,毕竟,历史总是不断轮回,所有的变局一定是新的机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