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画卷中的渔舟唱晚!佛山凤鸣社区渔家风情迷人,处处见乡愁 人居环境美村⑫
北区渔村只有40多年历史,是上世纪70年代渔民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上岸定居的聚集地。据了解,渔村原先的居民是一些以打鱼为生的疍家人,将此地作为安居乐业的避风港。到现在,村里面依然还有200多名居民以捕鱼为生,有渔船100多艘。这里独特的“疍家风光”,也成了桂城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吸引广佛两地游客前来游玩。
现在的渔村,村道整洁,一条围着避风塘铺设的休闲木栈道一路有绿植相伴。避风塘内的渔船小艇静静地停靠在岸边,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
到了晚上,在灯光的衬托下,避风塘的景观显得更为美丽动人。夜晚漫步在休闲栈道上,徐徐微风迎面吹来,流光与灯火的点缀让生活的脚步放慢下来,人们可尽情享受这抹温柔的夜色。
渔村焕然一新的背后,是凤鸣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美化人居环境的成效体现。为了打造休闲旅游特色的小渔村,凤鸣社区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联合北区驻点干部从清理街巷杂物、疏通沟渠开始,动员居民一起参与治理脏乱差等问题。
作为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的村落,这里的居民祖辈大多以捕鱼为生。20世纪70年代,渔民响应国家号召,在陆上落户定居,继续以捕鱼为业的居民慢慢的变少。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及观念上的不适应,渔民生活困窘。不少渔民会在公共区域饲养鸡鸭。
为推进建设美丽和谐新社区,凤鸣社区从公共区域入手,着先改善避风塘旁边的环境、山边公园环境等,分批逐步解决避风塘安全风险隐患以及卫生的问题(清理三无船舶,拆除鸡棚、杂物架);把鸡场以及废弃龟场改造成大片草地、破旧失修篮球场变成网红打卡点。
人居环境整治的不单是村内环境的提升,凤鸣社区还从多方面多方向着手,其中就包括“河湖五清”的整治工作。
社区对避风塘周边进行三清三拆三整治,效果理想,使得避风塘环境干净整洁起来,提升了周边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区还应村民所需,为他们配置了不锈钢置物架、分类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把居民区内的空调水、生活垃圾污水统一接入下水道;对破损地面来修补;公共区域统一配置桌凳;升级村心公园,配置舒适的娱乐休闲场所,让村民看得到整治效果,感受环境的美化。
同时通过加强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宣传力度等措施,凤鸣社区充分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出全辖区干群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内生动力,切实从“要”到“我要干”、“要我变”到“我要变”转变。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人居环境变好了,产业振兴也不容忽视。凤鸣社区下定决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北区渔村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组合拳”。在认真研究自身特色优势后,为传承和展现渔村独特的渔家文化,策划了“用文化留住乡情”的项目,打造与之呼应的村居环境,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渔业文化馆便是“用文化留住乡情”的项目之一。凤鸣社区党委及驻点直联团队于2017年通过南海区驻点团队直联工作竞争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将一间旧鞋厂改造成渔业文化展馆,在传承渔业文明、保存渔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为党建教育示范基地。
文化馆围绕着“让居民可望山,见水,留住乡愁”主题而建,里面收集了渔民日常生活生产用具,挖掘出咸水歌、婚嫁文化等文化资料,而墙面展板则展示北区渔村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变迁历史、党组织在村内开展的活动情景、村民日常生活展示等,让更多人能了解到渔村的成长。
展馆建成开放后,前来参观的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村民们纷纷感叹:“原来我们的渔村这么有魅力!”
此外,2017年,凤鸣社区还将一旧厂房改建为党建公园。党建公园的建设目标是立足社区、辐射三山片区的党建教育基地,将中央、省、市各级政策宣传延伸到基层,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现在,这里成了社区的文化阵地和党建宣传平台,提供均等化服务,以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动,积极引导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生活。
据凤鸣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乡村振兴工作,许多人开始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小渔村,不仅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采风,还有很多外来游客来购买河鲜。
环境变美了,人居环境变好了,产业兴旺了。接下来,凤鸣社区将进一步美化提升北区渔村周边的景观,通过设计北区渔村形象(吉祥物)、销售周边产品、开拓渔业文化产业等途径,拟把北区渔村打造成连片南海网红打卡点,利用渔村文化气息吸引更加多的流量。同时将会对整个北区渔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聚集更加多的人气,从而带动村渔民获得更多的销量,提高村民收入。